丘為 絕頂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。 扣關無僮仆,窺室唯案幾。 若非巾柴車,應是釣秋水。 差池不相見,黽勉①空仰止。 草色新雨中,松聲晚窗里。 及茲契幽絕,自足蕩心耳。 雖無賓主意,頗得清凈理。 興盡方下山②,何必待之子。 注:①黽勉:勉力,盡力。②興盡方下山:據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記載,王子猷居山陰時,忽憶友人戴安道,當即登舟往訪,經夜始至,造門不前而返,人問其故,王曰:“吾本乘興而行,興盡而返,何必見戴!” 14.下面對詩的分析與賞析,不恰當的兩項是(5分)( )( ) A.詩人出游西山,偶然憶起隱居的舊友,不辭辛勞前往拜訪,不料到門不遇,叩門無僮仆應承,窺室只見幾案,杳無人蹤。 B.詩人拜訪的這位朋友,雖然沒有直接出現,但通過他住的地方、房間的擺設以及作者對他的生活的推斷,可以推測這是一位遠離塵囂、寧靜淡雅的高士。 C.此詩雖是寫拜訪友人,但我們從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詩人本人的性格特征,他應是一位喜愛山水、樂慕清凈、豁達瀟灑的高雅之人。 D.最后兩句,化用王子猷訪戴安道的典故,意在強調拜訪友人盡興后才下山。詩人未與朋友見面,但胸懷曠達,說自己已經領悟到清凈妙理,不必等他回來。 E.尋訪隱逸的詩,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并不少見,此詩的新巧在于雖寫不遇,但把隱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現無疑,又借寫不遇,抒發了詩人自己的幽雅情趣,老題材寫出了新意。 15.請結合全詩,梳理詩人的心境變化歷程。(6分) 參考答案 14.AD(A項,詩人是專程去西山尋隱者,而不是出游后偶然憶起訪之。D項,“意在強調拜訪友人盡興后才下山”錯誤。意在表現 “順其自然,盡興就好”,而并不是“盡興以后,才下山”。) 15.答案:①詩人不辭辛勞,長路跋涉,滿懷期待去訪友;②不料卻差池不見,空負一片景仰之情,遺憾之心不能沒有;③接著由新雨草色、晚窗松聲,領略到隱逸山水的情趣和清凈,由遺憾變得滿足喜悅,進而以王子猷訪戴安道的典故,表達雖訪友不遇,卻滿足了自己的佳趣雅興,體現了曠達的胸懷和對訪友不遇的釋然。(期待,2分;遺憾,2分;喜悅釋然,2分)
|
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