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 城尖徑昃旌旆愁,獨立縹緲之飛樓。 峽坼云霾龍虎臥,江清日抱黿鼉游。 扶桑②西枝對斷石,弱水③東影隨長流。 杖藜嘆世者誰子?泣血迸空回白頭。 【注】①本詩作于766年。②扶桑:傳說為日出之處的大木。③弱水:神話中的西方之水。 1、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,不恰當的兩項是()()(5分) A、首聯“尖”字奇峭、形象,突出了最高樓位于白帝城頂端的突兀感。 B、“旌旆”一詞有象征意味,寄寓了詩人對時局亂象的擔憂。 C、頷聯寫詩人登樓俯視,隱約可見峽谷龍蹲虎臥,江面黿鼉遨游。 D、尾聯中的“杖藜”“白頭”是詩人年老體弱,濟世無力的自畫像。 E、詩人即景抒情,借登白帝城最高樓所見奇景宣泄激憤、沉痛之情。 2、頸聯體現詩題中“最高”,其寫法別具匠心,請簡要分析。(6分) 參考答案 1、B、C 2、頸聯寫詩人站在樓上,極目遠眺,向東仿佛能看到最東方的扶桑遙指此處斷石,向西仿佛能看到最西方的弱水流入腳下長江,亦真亦幻,宏闊神奇,詩人借神話傳說,虛實結合,極力渲染出此樓之“最高”。 簡析 杜甫由云安(今重慶云陽)與初到夔州(重慶奉節)時創作的一首詩。首聯狀寫樓高,頷聯描繪近景,頸聯渲染遠景,尾聯感慨當世。詩中充滿勃郁不平之氣。
|
||||||